0%

View of Value,Life,World

价值观:什么是更重要和最重要的?
人生观:人生的理想和意义是什么?
世界观:如何看待世界?

IPCreator:所在乎的东西排序…
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不好的
什么是更好的
什么是最好的

世界观

《世界观》| 丁雨解读

关于作者
理查德·德威特,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哲学系的教授。除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外,他的研究领域还包括了数学、哲学逻辑等。他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本质的同时,还能够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让艰深的科学问题不再令人生畏。

关于本书
这本《世界观》用散文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深奥的科学问题,把复杂的技术问题解释得通俗易懂,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推崇。有学者评价说,“学生们通过这本书,将会被真正的科学深深打动”。正因如此,这本书被誉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初学者最理想的入门书籍。

核心内容
本文将首先厘清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真理,进而运用这些概念,观察一段科学史,看看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如何发展到牛顿世界观的。探究哲学在科学发展、挑战传统世界观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

141b676f2bbb296a142395214b51c87a.jpg

一、世界观是什么

世界观是一整套关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体系。具体而言,它不是一套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信念大杂烩,而是一套各种信念丝丝入扣、完整一致的思想整体。

譬如说,在古代西方,人们相信的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条:第一,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第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它既不绕着太阳转,自己也不转。第三,行星、月亮、太阳围绕着地球公转,大约24小时完成一次公转。

这三条和我们今天了解的知识并不一样。但如果单看这三条,你会发现,用它们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种种现象,而且它们互相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当时最好的科学数据,都有力地证明了“地球在宇宙中心”这个观点。

根据这几条信念,亚里士多德和他同时代的科学家又推导出了成千上万条对世界的解释和信念。它们之间都有类似的逻辑关系。这是非常严密的一个系统。

当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的观点遭到质疑时,需要证明和推翻的,就不仅是其中一、两条简单的信念。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假说,替换掉原来世界观中所有的信条,才会有说服力。正因如此,想要推动世界观的整体前进和发展,本身并不容易。

二、什么是真理

在世界观这个信念整体里,如果有一项核心观点是错误的,那就有可能导致这个世界观里的全部真理都变成谬论。因此,对于构建正确的世界观来说,判断信念是否是真理就非常重要。

作者认为,真理是科学通过眼前的事实创造出来的。判断真理有两个标准,分别是“真理符合论”和“真理连贯论”。前者是说,真理是与现实情况一致的信念。后者是说真理是能够和其他“真理”连贯一致的信念。

根据判断真理的两个标准,就可以知道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出现错误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和他同时代的学者们确实是努力用科学方法,通过眼前的事实来创造出了一些信条,这些信条甚至也可以用符合论和连贯论去检验和判断。但他们最核心的几条信念,受到了当时观察手段、科学方法和科技技术的限制,无法观察、推测出真正客观的事实。基础的错误,导致了后来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大厦的崩塌。

三、哲学和宗教在科学进步、世界观转换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背后的核心思想是本质论和目的论,二者都属于哲学信念。哲学信念如何影响了科学呢?比方说,亚里士多德和当时的科学家们之所以认为太阳和其他星星们都是绕着地球转的,是因为他们把地球以外所有的星球都看成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而这种物质的本质属性,就是围绕着宇宙中心转圈。

那么宗教怎么影响了科学呢?

再举个例子。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里还有一条关于运动的“真理”,是根据观察现实得来的,那就是:运动的物体将会停止,除非有外力让它们继续运动。如果按这个错误原理的思路,那各种星球能够在天上持续运动,它们应该是有外力推动的。那么这个让它们运动的外力或者源动力是哪里来的呢?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在解答这个问题时,为上帝找到了位置。上帝是绝对完美的,所以各种星球做完美的、不停息的运动,是因为这些天体有模仿上帝的欲望,它们之所以这样运动就是为了模仿完美的上帝。从这个解释,我们就可以看到宗教对科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里有很多与哲学、宗教联系的地方。后来质疑它的种种观点、理论其实也和哲学、宗教密切相连。

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是天文学上的重大进步,是对原来托勒密“地心说”的重大挑战。但换位思考就可以发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吃力不讨好的。当时的宗教教会都相信托勒密体系,也就是地心说。哥白尼提出异见是有很大社会压力的,但哥白尼为此花费了毕生精力。

他为什么要提出“日心说”呢?

答案是:为了对上帝的信仰。据说,哥白尼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在这套哲学体系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太阳代表上帝。哥白尼努力证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构建了相关天文体系的原因,是因为他相信上帝,而且相信太阳是上帝的代表。这个例子说明,宗教思想对科学家探索发明新理论的支配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哥白尼那个时代,教会的力量很强大。哥白尼的学说离经叛道,按说应当立刻清除。但实际上哥白尼的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什么教会能够宽容他的学说?
因为“日心说”只被教会当成了工具,没有人认为它反映了真实的宇宙。所以教会可以宽容它作为工具流传于世。

那么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到了17世纪,教会要给坚持日心说的天主教徒伽利略判刑呢?
实际上,当时教会并不排斥新科学观点,甚至可以说还很宽容。但伽利略非要把“太阳是宇宙中心”这个观点当做是一种客观事实去宣传,这就引起了教会的不满。

其实红衣主教本身也是科学家,他和教会其他科学家都高度赞扬伽利略得到的数据,甚至承认利用望远镜所发现的事实与《圣经》相反。唯一的不同在于,伽利略认为他所观察到的这些数据,已经可以说明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但红衣主教认为,证据还没充分到可以放弃地球为中心的观点。所以其实对立的双方谁也无法利用当时的证据说服对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伽利略除了坚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还高调地得罪了很多当时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这就是他遭受教会惩罚的原因。

从伽利略的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宗教和科学发展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科学家本人往往也是宗教和哲学观念的信徒。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宗教和哲学的框架下进行的。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转变到牛顿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的信念、宗教的信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哥白尼、伽利略乃至牛顿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在对上帝致敬。

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颠覆,也是逐步完成的。新技术带来了对新事实的观察,新事实带来对《圣经》和其他哲学信条的新解释,这些新的解释又督促了新理论的产生。比方说,原本在望远镜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以为宇宙其实没多大,所以以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心。通过望远镜人们发现,宇宙浩瀚无垠,地球宛如尘埃,这对当时的观念冲击非常巨大。一开始教会不能接受宇宙无限大的观点,所以坚持这个观点的哲学家布鲁诺被烧死了。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宇宙的无限大可以反映上帝的全能啊。于是这个概念又逐渐被人们接受了。

金句

  1. 世界观不是一套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信念大杂烩,而是一套各种信念丝丝入扣、完整一致的思想整体。
  2. 真理是科学通过眼前的事实创造出来的。
  3. 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宗教和哲学的框架下进行的。新技术带来了对新事实的观察,新事实带来对《圣经》和其他哲学信条的新解释,这些新的解释又督促了新理论的产生。
  4. 哥白尼、伽利略乃至牛顿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是在对上帝致敬。

解析毁三观:文革毁先贤三观 近30年毁文革三观

2013年08月30日 17:20
来源:新周刊 作者:肖锋 陈艳涛

ori_522062dd88ec1.jpeg

新周刊第402期封面

原标题:世界观很二,人生观很三,价值观很四

毁三观

网络词汇“毁三观”,出炉将满一周年。

人们现在常用它来评价那些有违常识、常情、常理之事。它们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认知不合,甚至可谓颠覆。

那些涉及道德和法律的“毁三观”之事,为何层出?与形成社会共识的标准相比,那些很“二”(反传统)、很“三”(利己主义)、很“四”(成功学)的三观,为何总有市场?在举国呼唤正能量的今天,如何正本清源?

本刊剖析了“毁三观”的迷乱世象,揭示出道德观上的“小三”和价值观上的“小四”的真面目。匡正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是全社会的责任,更与社会舆论对良好风尚的引导、公民社会建设、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和榜样效应息息相关。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枉为中国人的话,那么,我们的三观又岂能被轻易毁掉呢!

原标题:良知是永远醒着的

从庙堂到江湖到象牙塔,有无数精致的和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毁三观的事层出不穷。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所幸,无论现实如何毁三观,我们的良知是永远醒着的。

文/肖锋

俞敏洪有条微博被转了20万次:机场爆炸、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死人…中国社会时显戾气。我们不能只简单罗列这些戾气横生的现象,也不能指望肇事者被惩罚就万事太平,此刻,更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戾气的根源在哪里。

李再复说,当镜子里看到丑恶,不应骂镜子,应该自省。

道德观上的“小三”和价值观上的“小四”

网友称韩寒“变心”了,抛弃了他的“好基友”郭四爷,“甩了”对他“示爱”的方舟子,却恋上了一位小演员。我们彻底不相信爱情了!韩寒婚外情事件给人们制造更多的是笑料和话柄,似并不与价值观混乱、道德秩序相连。

今年韩寒不是主角,郭敬明才是。《小时代》的豆瓣评分不及5分,票房却超过5亿。《小时代》宣扬物质成功。郭称“不要用道德绑架我”。赞同者言,郭从没有背景的一个自贡平民孩子,成为如今能拍电影的小富仔。如果他的发家过程程序是正当的,他恰恰可以代表中国。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韩寒是道德观上的“小三”,郭敬明是价值观上的“小四”。郭敬明还是韩寒代表中国下一代?传媒喜拿这两个80后当靶子,因为他们的同龄人除了苦逼地骂两句房价,基本上无力也无暇制造话题。

有人检讨:我本人生于六十年代,成长于八十年代,非常不认同也不喜欢我了解得很有限的那个郭敬明,但窃以为他至少是一个诚实、真实和踏实的人,他所引发的一系列论争所具有的意义,就是让我看到我这一代人(所谓八十年代人)身上我们自己长期不敢面对的各种伪善与懦弱!

谁该为毁三观负责?

从庙堂到江湖到象牙塔,有无数精致的和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毁三观的事层出不穷。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如果都没了三观,又何论平民百姓?

王石呼唤:企业家精神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他回忆说2009年曾发起倡议拒吃鱼翅。当时就有位企业家说:这个我不能签,比如我跟部长吃饭,部长要吃鱼翅,我能说我不吃吗?我的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这件事其实应该倒过来做:先让权力中心的官员签字,这样企业家们投其所好也就不敢再吃鱼翅了。

葛兰素史克贿赂案揭“黑金”占药价近三成,都行贿给了管理部门相关人员、院长、医师和渠道商。这意味着我们吃的药中有红包、差旅费、旅游费和招“三陪”的钱以及各种不便报账的费用。这是跨国品牌入乡随俗?一些海外媒体鸣冤,称中国混乱的医疗行业和或明或暗的“行规”为腐败提供了完美土壤,医药公司给“回扣”虽不合法,却极为普遍。当然,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已表明立场,发布致歉声明,称这严重违背了葛兰素史克全球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价值观和标准。

药价高企毕竟还能治病,而炮仗能炸毁大桥等“桥垮垮”、“楼塌塌”事件则事关人命。“豆腐渣”工程的毁灭性比社会恶性案件更大。深圳甚至出现了“海砂楼”现象,以大量海砂充当混凝土成为当地普遍行业潜规则。这样的楼,会让多少人心惊胆战,无语问天?

三观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毁三观泛指颠覆多数人惯常看法的人、事或现象。平心而论,摸摸胸口,我们的三观还在:它们是家长和老师的话,它们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它们是圣贤的书。“文革”时期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也一度制造了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只是政治课老师所讲的三观,与现实一碰即成易碎品。

三十年间,大面积毁三观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文革”毁的是先贤的三观,近三十年毁的是“文革”的三观。

与计划经济匹配的,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发展市场经济,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价值观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只下载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至多是管理思想,却没有下载那些与之匹配的价值观。智能手机的原理告诉人们,App要正常运行需要系统软件iOS支持。那么,我们能寄希望于传统国学吗?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说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然而一个干净的国家,人人都不讲规则而谈道德,不出一段时间,马上就会变得伪君子遍地而道德难寻。”胡适这段话仍能映照当下。规则就是系统软件iOS,信仰也是。信仰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心灵律法和行为规则。

毁三观之后怎么办?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以廉价劳力和“处女般的环境”为代价,学者孙立平说“低成本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成本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当今中国有三大透支:第一透支了山河,没有哪个国家被挖得这样千疮百孔;第二透支了合法性,原来的一杆子插到底的权力系统被悄悄转换成利益机制;第三透支了公信,无论官方怎么发布信息,人们的选择首先都是“不信”。

关键的还在于心灵的透支。白岩松在《等一等我的灵魂》中问:人手一个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季羡林临终提醒说:和谐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小木偶匹诺曹一心渴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男孩。仙女告诉他:你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自利。仙女在皮诺曹内心安放了良知。

良知是那么微弱,似有似无。自醒能力不见得人人都有。按基督教义,人都是有缺口的,救赎的过程就是发现上帝在内心种下的良知,补上缺口。基督徒认为没有道德感是因为没有神圣。“假如没有上帝,我就什么都可以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央视《中国通史》的贞观之治篇记载,唐王李世民一次性遣散391名死刑犯,放假一年,相约第二年此时来受刑。出乎意料,第二年391名一个不少来报到。唐王大为感动,全部赦免。某种程度上讲,是草民与皇帝共同的良知,缔造了贞观之治。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所幸,无论现实如何毁三观,我们的良知是永远醒着的。

假如你不听从内心深处的召唤,则必将被浮华世界所左右。

我们的社会会好吗?

我们都是共同体。个人永远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存在,社会出现了问题,我们将无法自由呼吸。人间正道的推动,不只依赖于国家机器,也不只寄望于社会正义,还在于我们自己,行动的点滴。

文/ 陈艳涛

这是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无论你是无奈还是愤怒。今天,我们不得不和这样的一些人共处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贩卖婴儿的医生,设计诱杀无辜少女的孕妇,带小学女生开房的校长,一再上演碾压生命不顾而去的司机,高举重摔路人怀中女婴的警察……

这个社会的底线不断地被突破,每天的社会新闻都在毁三观,我们无处闪躲。

要见义勇为,也要法治环境,以及舆论和道德支持。

相比之下,近年来“洋人做好事”的新闻却不断出现在媒体里。西安、杭州、东莞等城市都曾将“见义勇为奖”颁给外籍人士。为什么老外特别爱见义勇为?这是个伪命题。当然老外见义勇为更受媒体和公众瞩目,容易成为新闻。但细究其背后的因素,却还是让人觉得很可玩味。

去年5月在东莞,巴西籍人士Mozen因挺身而出制止扒手,而遭扒手和他的两名“同伙”追打,头部受伤缝10针。

据媒体报道:“殴打老外的小偷团伙盘踞在海雅百货沿线已经好几年,这些小偷都随身带刀,而且整个团伙差不多有十来个人……”他们不仅可以公然上街行窃,而且可以向任何阻碍了他们“发财”的人报复式袭击,这使了解内情的当地人自然会捏一把冷汗,众人的“不敢”似乎情有可原。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曾报道,美国一家银行出纳员尼科尔森在银行遭遇抢劫时,猛地扑上去抓住疑犯。但结果却是:尼科尔森的英勇行为并没有为他带来奖励,相反地,他被开除了。

事实上,许多欧美国家的银行都有相关规定,遇到银行抢劫,工作人员以保护自己和客户的生命为首要任务。因为工作期间,银行要对职员和客户的生命安全负责,一旦银行职员在抓捕劫匪的过程中负伤,甚至送命,都得银行担负赔偿责任。这就是银行不提倡自己的职员见义勇为的原因。

争论中国人还是老外更爱见义勇为毫无意义,再慨叹有多少国人充当了冷漠看客也已是老生常谈。我们要讨论的,应当是该为“见义勇为”培养什么样的土壤。远离风险,保证自身安全,是每个人的本能。在各种社会治安案件里,警方若不积极作为,有效打击小偷等犯罪分子,营造出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其结果,只会让见义勇为者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许多人被迫成为不作为的、让人诟病的看客。

要改善社会风气,需要的,不只是空洞的道德说教,除了要重奖见义勇为者外,还要为他们构建必要的法治环境,以及社会各方共同营造的舆论和道德支持。

对公德的熏陶融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里。

2012年,《新周刊》记者采访已远离台湾政坛的电视主持人陈文茜时,有着20多年政治生涯训练的她,说年轻时她相信革命,但在年老时却更相信一点一滴的改革,“我宁可花很多力气从培养公民意识做起”。

作家龙应台说,在台湾所有的小学,你一进校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进入教室,墙壁上也有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台湾小学里这样对孩子解释:礼,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清清白白的辨别。耻,切切实实的觉悟。

“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万的“格言”里找出那个最最基本的价值的基座,大概就是这四个字。”

在从点滴开始培养公德和公民意识方面,日本是楷模。日本人的守时、遵守秩序和讲卫生世界闻名。一个注重社会公德的民族是值得尊敬的。

我在东京住酒店时,在日本的朋友帮我订了标准间,她一再嘱咐我,如果固定睡右边的床,左边的床就不要动,免得服务员整理。日本人的思维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是:避免麻烦别人,遵守人与人相处的规矩。

在日本各个公司的洗手间,都有两种拖鞋,洗手池处是一种,进入里面卫生间是另一种。若是你搞混了两种拖鞋,随便穿着进出,会很受鄙视。在日本甚至发生过警察追捕小偷时,因为要遵守入室的规矩,脱下鞋后才进屋,结果耽误了时间让小偷跑掉的事情。还发生过一位老教授晚上在家里突发心脏病,太太因为担心救护车的声音会干扰邻居休息而没有求救,使老人就此撒手尘寰。中国人会觉得这些事太荒唐,但在日本人看来却是值得的,理由是:不能让社会没了规矩。

与中国经常在某个时间点搞大规模运动,比如“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不同,日本政府对国民的公德培养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我采访千叶县的一个农户时,他说到他们会定期去东京的一些小学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学校食堂垃圾。让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将这些垃圾制作成蔬菜的粪肥。在堆肥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学会了农业技能,还深刻培养了他们不浪费食物的意识。东京地铁里有一些海报,向人们提示“向人微笑以示谢意”、“站直身子保持眼神接触”等。这种公德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里。

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

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联合举办民意测验,当选民众“最受敬仰之人物”的,是企业家张謇。今天的企业家王石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荣德生、张謇为代表的企业家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度。他们都不仅仅是企业家,从创业之初就自认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除了投资实业以外,他们造桥铺路,建立公园,兴办教育,参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甚至社会保障规划的制定。他们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到处奔走。王石问: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前辈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们更以实际行动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理念,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社会最终能否良性发展,一个重要的力量,在于精英阶层的引导和身体力行。而在当下的中国,企业家精英们既充当了财富领袖,还进一步担当着意见领袖。

已经成为公知的企业家们最近正处在争议漩涡之中,究竟是“在商言商不谈政治”,还是站在时代最前沿,身体力行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进步?一场“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的争论,将柳传志、马云、王石、王功权、冯仑、王瑛等意见领袖类企业家相继卷入。

媒体人陈季冰近日撰文表示: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他们的西方同行所表现出来的乐善好施、热衷环保、尊重女性等等“社会责任”都是第二位的,真正的当务之急,是要用自己的商业实践去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尽早落实。“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你是选择用行贿和其他各种暗箱操作的手段从审批官员那里获取独家垄断经营权,还是选择用法律武器公开透明地维护自己平等合理的经商权?这一点比你捐不捐款给希望工程要重要得多,这是当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

我们对这个社会其实要求不高,不过是希望人人各司其职,站在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教师就是教师,前面不再有“禽兽”这样的前缀;父母就是父母,无论是歌唱界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校长就是校长,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和管理,不负责开房。老人就是老人,不负责提供任何道德难题;孕妇只负责孕育宝宝,不负责诱杀;产科医生的双手,是用来好好工作和生活,迎接孩子的降生,而非接过肮脏的钱;警察是保障百姓人身与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宁的,而不是拦路抢婴摔婴;官员不一定要活得像孔繁森,但也别用数量惊人的钻石、豪宅、情妇,来晃瞎我们的眼睛。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

我们都是共同体。个人永远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存在,社会出现了问题,我们将无法自由呼吸。人间正道的推动,不只依赖于国家机器,也不只寄望于体制改造和社会正义,还在于我们自己,行动的点滴。

罗胖60秒:我们的价值观,是为人赋能

今天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第一条图文,公布了我们公司的内部共识清单,其中就有一条谈到:我们的价值观,是为人赋能。

什么意思?

一个公司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控制”,所有人执行上层制定的计划。

后来发现这一招不灵,因为环境变化实在太快,计划赶不上变化。

  1. 第二个阶段,叫“激励”。

员工看在公司给的钱和条件的的份上,拿出良心好好干,但这还是不彻底。

  1. 未来公司和员工的关系,是“赋能”。

公司存在的价值,是让员工变得强大。员工个人的创新,本质上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得更快,顺便为公司创造价值。

所以,清单里才有一句话:不要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部分,要把公司当成你未来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希望这份我们摸索出来的清单,对你也有启发。

价值观冲突:月经帖的由来

这条音频说的内容是:社交网络上,为什么有些观点总会周期性地出现?

关注社交网络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观点总会周期性地反复刷屏,就是你这一阵看到大家疯狂转发这个话题,过了几个月,发现又来了一拨,大家调侃这种现象叫月经式刷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周期性的观点呢?肯定不是因为大家健忘吧?最近,营销达人李叫兽写了篇文章,专门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说,这是因为人类心中的一些价值观存在永恒的冲突。

什么意思呢?听我给你细说你就明白了。之前咱们介绍过,人和其它哺乳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咱们能相信一些虚拟的事,而且能为此大规模行动起来,比如几亿人都能信奉同一个宗教,但是你不可能用集体主义的观念把猴子手里的香蕉骗走。这些看不见的信念,就是我们今天各种各样群体活动的基础,比如祷告、选举、营销等等。

那社会的运转其实也是靠这些信念指导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指导我们社会运转的许多信念,相互之间并不兼容,反而是注定互相冲突的。比如我跟你说“人人生而自由”,这个信念显然很有价值,在人类群体中也很有市场,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避免出现奴役,但是我们还有另一个信念,那就是人人都要遵守法制,有自律才有自由。这下问题就来了,既然宣扬自由,那么就必定与各种规范约束发生冲突,而反过来说,要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那么就必然降低人的自由。这就形成了一对典型的永恒冲突,自由和法制都很好,都有价值,但他们就是不兼容。类似于这样子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有人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有人说“缺乏仰望星空的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有人坚持“服从是将士的天职”,然而还有人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扩展:“成功85%靠人脉,15%靠专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譬如职业生涯阶段,不同性质的企业单位等等】

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存在很多争论,争论的声音就像潮水一样,此消彼长。当有人高呼“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时候,一旦这种声音过于火热了,立刻就会有质疑的声音出来打破它,说“真正的自由必须拥有它的边界”。而我们的转发其实就是一种投票,通过支持其中一种观点来对抗另一种观点。就算人们知道这些热文以前出现过,但是大家的观点不会变啊,而且,大家通常会觉得,一次讨论是不够的,是不足以让对立的一方彻底放弃观点的,所以就会乐此不疲地转发,出现一次,转发一次。

最后,李叫兽从营销的角度,给有意做热点营销的朋友支了个招,那就是借助这种不可调和的永恒冲突。大概分三步,

首先,我们要找到人类价值观里头既有的某种基本冲突,比如说贡献他人善待自己,就是一对基本冲突;找到了一个冲突点之后,

第二步,就是考虑要套用的目标群体了,假如说要过中秋节了,而你是月饼礼盒厂商,那么你的目标群体就是有送礼需求的顾客。找到目标群体之后,

第三步,我们就得用实际行为渲染出这样一对冲突,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我们刚说了贡献他人和善待自己这对基本冲突,而你的态度是要善待自己,那么你就可以在自己的月饼广告中传播出这样子的信息:好的月饼我们自己总舍不得吃,贵的总拿来送朋友送领导,自己这么辛苦,家人这么为自己操心,为什么不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留给我们的家人?这时候,再说我们为你准备了最精美的礼盒,专门送家人,人们就更容易接受了。

以上就是李叫兽对月经式刷屏的看法,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李叫兽《永恒的冲突:为什么消费者会重复传播类似的观点?》

毁三观的好内容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几年,像《罗辑思维》《晓松奇谈》这样的知识类节目很火。但也有很多这种严肃的知识节目,并没有杀出重围。像纯粹传播硬知识、传播严肃内容的作品,要怎么才能抓住用户的痛点呢?《罗辑思维》策划人李源在一次演讲中说,受欢迎的严肃内容,一定要满足下面三层逻辑。

第一,内容一定是干货,而且要为别人省时间。这是严肃的内容和娱乐的内容最大的区别,娱乐内容其实是在消磨时间,因为你需要放松一下,所以你去看电视剧。但严肃内容跟这个逻辑是相反的,你看的时候其实是在学东西的,所以严肃内容用总结和提炼的方法,帮你缩短学习的时间。现在很多网上公开课点击率很高,但传播效果不是很好,就是因为互联网时代,视频节目的收视率,来自于信息的迅速获取。很多课程,就是一个教授反复讲一个逻辑,而且语速还特别慢,这和互联网追求快的逻辑是相反的。同样密度的东西,用四个小时讲,就不如用一个小时讲。你不受人欢迎,有时候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因为你不够快。

第二,严肃内容想要突围,光有料,光能给用户省时间,这是不够的,你还要有纯粹的价值观。你要能把自己的价值观高度凝练,升华,并在节目里面不经意间反复论证。这个是严肃内容想要崛起的基本条件。为什么价值观这么重要呢?李源举了个例子,当年他准备出国,有个很牛的美国教授来中国讲课,李源就想跟着这个教授上课,然后让教授给写个推荐信。一开始还挺顺利的,但最后教授怎么也不肯给写推荐信。后来李源才知道,原来是他有一次提到一本书,书里的价值观是教授极其反对的。一个好看的严肃内容产品也是一样,你首先得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这决定了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这个时代,价值观不一致,根本没办法玩到一块去。只要价值观统一了,不管是谁,都能愉快地玩耍。

第三,有了价值观之后,你的内容还要反常识、毁三观。毁三观的东西,是今天中国这个市场里很稀缺的资源。比如,《晓松奇谈》去年有两期节目,讲的是马可·波罗,说马可·波罗游记是假的。这些东西可能在学术圈大家都知道了,但大多普通人是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的,所以他们对这些知识就很渴望。这才是这个市场真正的价值。如果你的定位,是大学教育文化水平以上的观众,或者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高端用户,这一步肯定不能少。所以,一个好的严肃内容,就是要尽可能地在前几分钟把观众留住,告诉他们,你以为是这样的,其实是那样的。组织毁三观的内容也不复杂,比如,如果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思维偏见,就要全面翻案的毁三观,把大家脑子里的偏见逻辑抽取出来,然后一步一步推进,最后彻底否定大家的偏见。

总结下来,做好一个严肃节目,其实是要遵循这三层逻辑:第一,干货内容一定要为别人省时间;第二;省时间的同时,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清晰价值主张;第三:这个主张一定要反常识、毁三观。

本文源自:公众号“橙子School”(papi酱vs罗辑思维:如何正确产生毁三观的好内容?这三条你一定要知道)

原阿里巴巴总裁解析阿里价值观

在领教工坊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家私人董事会年会上,原阿里巴巴总裁兼首席营运官、原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关明生发表了演讲。他结合阿里巴巴的实践经验,讲了价值观对企业的重要性。

关明生回忆,他在2001年刚加入阿里的时候,和马云、蔡崇信、吴咏铭、金建杭、彭蕾一起讨论了七八个小时,最后提出了九条价值观。马云和关明生都是金庸迷,于是这九个价值观就被称为“独孤九剑”。

首先,阿里是非常强调创新的,所以阿里要有“激情”“创新”“教学相长”“开放”。另外,关明生说:“当年阿里没有系统,我们就像一群蚂蚁在地上跑,马云像鹰在天上飞。”关明生觉得一定要有一个系统,“我们要在地上建一个非常大的转盘,转盘上面搁一个支架,支架上面搁一个导弹,导弹循着马云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不会到处乱跑了。马云还是在天上飞,我们通过系统来跟着他。刚开始的时候按下按钮,可能虽然接近了目标,但是没打中,但是很快调整了一下就打中了。”而在这个系统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客户第一”,这也是阿里最初的九个价值观之一,因为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是“质量”。质量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让客户满意;第二个定义是,今天最高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关明生说,这是唯一一个他从外面带到阿里的价值观,如果年轻人相信这条价值观,就不用去推动他们了。他们如果做得好,自己就会说,“今天最高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接下来要继续做得更好。

其他的价值观还包括专注、团队、简易。“专注”就是做正确的事。“团队”就是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简易”就是遵循但不拘泥于工作流程,化繁为简。

后来,在2004年,“独孤九剑”又被精练成了一个更浓缩的价值观体系“六脉神剑”,分别是客户第一、团队协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关明生说:“在公司层面,我们要通过团队协作和拥抱变化来支持客户第一。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的是诚信、激情、敬业的人。”

那怎么让价值观落地呢?阿里的做法是进行考核,在绩效考核的时候,一半考业绩,一半考价值观。根据考核结果,阿里把所有员工划分为5类:业绩出色,价值观出色,你就是“明星”。大部分人是“牛”,就是业绩好,价值观也好。没有业绩,也没有价值观的是“狗”,手起刀落就杀掉了。还有一些“小白兔”,就是价值观很好,但能力不足,所以业绩不好。这些人阿里会进行培训,但是如果实在不行,也要淘汰。还有一批人是“野狗”,业绩没问题,但价值观有问题,“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在公司做事,不是为了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做事”。这样的人阿里会“当众枪毙,敲锣打鼓让大家知道我们在枪毙野狗”。

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关明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价值观管辖着阿里员工的行为,有了统一的价值观,无论你是谁,生在何方,面对同样的问题,你的反应都应该是一样的,是可以预测的。

IPCreator:职业化的特征就是稳定。

第二,价值观是阿里基因的一部分,对阿里员工来讲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解释,而且是可以世代相传的。

第三,价值观是游戏规则。“我们根据价值观来做行为的界定。根据价值观制定行为标准,让行为变得可以测量、可以考核,而不只是停留在一句口号上。”阿里巴巴游戏规则的优先级是这样设定的: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投资者第三。“客户第一”,因为客户是衣食父母,客户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员工第二”,因为通过员工才能给客户提供价值。关明生举例说,2003年非典发生的时候,阿里巴巴整个公司600多人全部被隔离。但是客户的服务不能被中断。只要客户打电话进来,阿里600多个员工都会帮助他,都会接通电话。最终阿里挺过了这次危机。

最后,关明生说,在价值观方面,阿里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们有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每天都要自我反省,作为一位管理者是否合格。“领袖力有三个层次:自己做;通过别人拿结果;所有人抢着帮你做。” 所有人抢着帮你做,这是领袖力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没有价值观是做不到的,而以身作则是对领导者的最低的要求。所以,“价值观不是用来‘整’部下的工具,而是用来激励他们的法宝。高层传道是最重要的,你自己不相信的话是没有人相信的。高层需要身体力行,你是要以身作则的。要有清晰的奖励和惩罚,建立起清晰的高压线,让大家清楚哪些东西是不能碰的”。

以上就是原阿里巴巴总裁关明生对阿里价值观的解析,希望对你有启发。

本期内容参考来源:《巅峰说|关明生:价值观何以重要,以及如何落地?》,见于公众号“领教工坊”。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